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78088亿元,增长0.2%,1-10月份为下降0.7%。从环比速度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25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4081亿元,下降0.7%,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43220亿元,增长3.5%,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0.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9.2%,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8%,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下降0.7%,...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8
浏览次数:498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解读了2020年1—11月份投资数据。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投资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增速进一步回升,结构继续优化。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特点:一、三大领域投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9.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铁路运输业投资和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0%和2.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0.1%,而1—10月份为下降1.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5.4%,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6.1%。装备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7.4%,增速加快0....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7
浏览次数:498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10月份放缓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加快1.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纺织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分地区看,11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6
浏览次数:499
随着5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其对于社会发展与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未来,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将日益凸显,而5G将发挥关键作用。对于环保产业而言,在5G商用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正是推动智慧环保落地的大好时机。 目前,5G技术在环保领域体现出自身巨大优势。一方面,通过5G技术赋能,智能设备的连接与运行更加高效,相应降低了能源损耗;另一方面,5G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直接应用为传统环保监测、作业等多个环节带来了改变契机,愈发受到环保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认可。 近两年来,特别是2020年,国内各地在推动5G技术与环保领域融合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下面,智能制造网小编带您一起回顾部分省市“5G+环保”具体案例: 四川 为了加强5G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中国移动、华为、海康、之维安等科技公司联合开展5G技术应用于智能环境监管的试点试验工作。四川省环境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5G技术在环境应急、环保物联网建设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据了解,下一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开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应急、污染源监控和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探索智能监管新模式,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9年10月开始,成都市温江区就...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5
浏览次数:193
超声波液位计是通过换能器(探头)发出高频超声波脉冲,无接触测量液位的一种物位测量仪表。广泛应用于各种敞开式槽池中,用于连续性液位测量。那么,超声波液位计有哪些优缺点呢?特点和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简单、读数方便、非常便于安装和维护。 2、安全清洁,仪表使用寿命长、测量稳定可靠、精度高。 3、采用非接触式测量,不易受液体的粘度、密度等影响。 当然,所谓尺短寸长。超声波液位计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无法克服的缺陷,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 1、超声波液位计测量存在盲区。盲区就是仪表无法测量的区域。在超声波脉冲传输过程中,超声换能器附近的小面积区域通常不能接收到声波。就收不到声波的盲区,其大小与超声波的测量距离有关。一般来讲,测量距离小,盲区就小;测量距离大,则盲区就大; 2、超声波液位计测量易受温度影响。在实际测量中,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声音速度的变化,进而导致测量出现误差; 3、声波下面不宜有障碍物。由于超声波液位计是利用声波反射原理实现液位测量的,如果有障碍物会影响超声波发射,造成信号丢失,影响测量效果; 4、超声波液位计不宜用来测量压力容器。由于压力主要影响的是探头,且压力和温度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到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声速的变化,使测量的精度受到影响; 5、超声波液位计不能在有水雾、易产生大量泡沫性的介质、易挥发性介质的场合使用。因为这种...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4
浏览次数:407
近年来,随着产业、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各种技术、部件发展的不断完善,无人机产品体系愈发丰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和深化。作为众多应用之一,无人机在巡检领域的落地由于价值重大、意义非凡,当前深受人们的青睐。 无人机+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巡检,不仅能摆脱生产作业对人力的依赖,减少用工支出和成本,同时还能提升巡检作业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作业的安全。基于此,现阶段以电力、管道、厂区、农林等为主的场景都在加大对巡检无人机的应用。 据悉,智慧水利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和水管理服务等体系,其核心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 水电站的结构安全巡检是保障水利枢纽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包括大坝坝体表面和水下结构物的巡检。传统的水电站人工巡检方式需要进行抽水、淤泥处理等复杂工作,受气象、环境影响大,不仅效率低,风险高,且成本高昂。 在人工智能、5G、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等发展起来后,“无人机+机器人”相结合的新一代智慧巡检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助力水电站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武器”。 另外,在新一代智慧水电站建设中,利用无人机、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智能工控硬件为基础支撑,可以在不排水的条件下代替人工作业实现坝面/水下安全结构自主巡检,完成超高清图像等现场数据实时回传、图像监测、AI数据深度分析、水电站...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8
浏览次数:810
智能计量仪表作为法定计量用具,主要用于水、热、气、电和油等类似气体或液体的供给过程中,在工厂、政府、栖身小区、学校、企业等用户群集中的诸多领域中均得到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0亿元;全年利润总额为700.40亿元。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旺盛。2020年我国制造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10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为5771.3亿元,同比增长2.7%。 智能计量仪表行业发展困境 1、行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智能水表和智能热量表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行业基础积累相对薄弱。行业内部分注重自主创新、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受到自身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的限制,对于基础流体流场研究、高分子新材料应用、传感计量原理等行业前瞻理论和实践创新缺乏探索和实践条件。行业基础现状对行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突破产生一定的迟滞影响。 2、行业内高素质人才匮乏 近年来,智能计量仪表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对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扩大。目前,行业内具备学术专业、生产经验、市场应用等综合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材料科技技术、实验室应用技术无法转换为实践效益,智能计量仪表产品的创新水平及迭代频次亟待提高。虽然行业内部分优势企业在人才引进、团队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发展需要,但行业整体人才储备依然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4
浏览次数: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