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食品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的同时,重金属超标等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作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随着食品快检技术快速发展,以市场监管部门等为代表的监管主体也在加快配置食品快检仪器,为食品下消费守牢质量安全关。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就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进行通告。在此次抽检的19大类食品、166批次样品中,主要有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饼干、蔬菜制品4大类食品8批次样品不合格,豇豆、水姜农药残留超标,老姜、黄花菜重金属污染不合格,油条中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若一些存在食安问题的商品流入市场,并被人们大量摄入,将会对人体健康乃至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基础上,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的关注度、重视度愈发拔高,我国多部门、多企业也在多举并措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可以看到,一方面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行“你点我检”行动,并在农贸市场等主要农产品流通市场构建食品安全快检室,增强食用农产品等食品的快速风险排查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快速发展起来,食品加工企业也加快在生产端配置相应的食品检测仪器、分析仪器,从更多环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而在当下较为突出的几类食品安全问题中,重金属残留因为具有较强的危害、较长的半衰期以及可蓄积属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4
浏览次数:435
近年来,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在看到我国传感器行业可喜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应当正视我国传感器行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程度偏低,高端传感器高度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市场基本被美国、德国与日本传感器巨头占据,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约为八成,尤其是高端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约达九成,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现象不容忽视。 为此,我国传感器行业现正面临一个迫切课题:国产高端传感器,当奋力披荆斩棘。 精准把脉,正视差距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研发体系、传感器产业体系、传感器应用体系。然而,我国传感器行业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产业化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四机构于2020年9月联合发布的《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披露:我国传感器设计技术与国外差距15—2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技术与国外差距10—15年,我国传感器产业化技术与国外差距20—25年,我国传感器应用技术与国外差距15—20年。 我国传感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高端传感器产业化攻坚克难任重道远,高端传感器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传感器生产制造型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规模较小、盈利较少,技术分散、资金分散、产品偏中...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4
浏览次数:514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而在这一年里,我们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也强化了我国森林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了1.18万个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面积更是达到了23%,如果从天空俯瞰,将会看到一抹抹绿色。 不仅如此,随着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针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规划。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而全国多个省市均响应号召,从当地实际情况考虑,详细制定了相关的绿色发展计划,并开始实施。其中,在能源转型、新能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更收获了一定的成果。而河流治理以及河流生态保护更是在一系列政策以及监管系统的完善下,获得了巨大改善。 所以说,如果历史能用颜色来概括,那么2021年的中国将会是一抹绿色。事实上,不仅仅是2021年,从很久之前开始,我国就在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环境监测的部署以及能源产业的推进。 环境污染大致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三部分。而相关的监测工作也是围绕大气、水环境以及土壤展开的。其中大气污染有几个比较代表性的阶段,包括酸雨性天气带来的空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的警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3
浏览次数:505
智能制造就其本质而言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是一种面向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型式的资源协调系统,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与协调;而硬件是“智慧工厂”,即实现人、机、料之间数字化通信基础上,以统一的数字化模型来优化和指挥各个生产单元的先进加工系统。智能制造实现的关键是上述两个层面建设完成的基础,即如何实现软件、硬件的深度融合。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中国制造2025”九项战略任务之一。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就其本质而言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是一种面向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型式的资源协调系统,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与协调;而硬件是“智慧工厂”,即实现人、机、料之间数字化通信基础上,以统一的数字化模型来优化和指挥各个生产单元的先进加工系统。智能制造实现的关键是上述两个层面建设完成的基础,即如何实现软件、硬件的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的硬件部分,最为基础的是高度自动化和具有自主通信能力的生产加工设备。而智慧工厂的优化模型所给出的管理策略,基础部分就是如何实现这些智能装备和生产单元的高可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能制造要求的客户定制生产任务不因产能瓶颈、非计划停机、设备加工性能不足等因素而无法执行。 智能制造环境下...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3
浏览次数:592
据联合国统计,从公元8世纪至今,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累计出现过2万多种人类语言,但时至今日留存下来的只剩6000余种。即便如此,当前人类的语言也还在以每年24种的速度不断消亡,形势非常严峻。按照近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的预测,本世纪末可能有1500种语言完全消失。这警醒着我们,未来若不能找到有效缓解语言濒危的办法,人们或许将最终步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那么,如何拯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呢?人工智能大有可为!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然愈发强大和成熟,通过与物联网、机器人、5G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其正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基于此,目前针对利用AI拯救濒危语言,世界上不少国家和科研群体也在展开探索与尝试,并且已经找到了三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其中一种是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教育机器人,通过机器人指导人们学习濒危语言,从而让这些语言得以传承和延续。比如,IBM的“沃森人工智能”就曾创立过一个能理解并回复用户信息,用毛利语与人交流的聊天机器人;同时,一组来自ARC语言动力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曾开发过一种低成本、易于运输的语言教育机器人……这些智能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语言传承和传播者的角色。 另外一种尝试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打造语言档案馆,从而起到记录、保存和传播濒危语言的作用。就像世界上为拯救濒危动物建设的基因档案馆一样,对于濒危语言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据了解,此前...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2
浏览次数:485
源源不断的观测数据里,是否有被掩埋的“金子”?面对大数据挑战,“中国天眼”是否有解决方案?12月20日,在贵州FAST观测基地,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破解大数据难题,就大数据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工作开展合作。 “中国天眼”是大国重器,也是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跑地位的重要原创成果。自去年通过国家验收后,“中国天眼”运行非常稳定和高效,科学产出远超预期。去年,“中国天眼”实际观测机时达到了5370小时,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无论在存储还是计算等方面,都让“中国天眼”面临新的挑战。 从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类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强大的科研仪器,特别是大科学装置,与创新思维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 重大突破仪器先行 目前,“中国天眼”已成立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将统筹望远镜运行相关战略规划、凝练科学方向、项目遴选、数据公开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将来围绕“中国天眼”建设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射电天文大数据等科技中心,还将发挥辐射、引领及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重大突破,科研仪器先行。要证明前人的理论,后人的实验验证是关键,这就必须用到大科学装置。只有天天摸着望远镜做观测,才能发现前沿的问题,从观测角度做出更多原创的、世界领先的成果。 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2
浏览次数:506
水上搜救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上旅游、海洋经济等涉海、涉水活动日益增多,水上搜救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愈发密切。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水上搜救中的应用,实现水上搜救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眼未来,以科技创新,提升水上搜救综合能力,以智能化装备应用,助力水上搜救工作长足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方向。 效率低风险大传统搜救难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保障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 在任务执行层面,传统水上搜救工作,正面临如下问题: 1、人力搜救、效率低下。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由于水上搜救装备匮乏,当出现事故灾害时经常使用人海战术。比较突出的是夜晚在周围光线弱的水域,搜救队伍使用传统救生艇或者冲锋舟,打着照明灯在水面上搜寻,效率低下。特别是遇到水情复杂、风急浪大、黑夜雾霾等恶劣环境,救援工作不仅面临巨大挑战,搜救人员也承担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2、装备老旧、工作受限。在收到搜救命令时,一些地方的搜救船船龄老、航速低,搜救途中耽误宝贵时间,极易错过救援“窗口期”。同时,部分失事...
发布时间:
2021
-
12
-
21
浏览次数: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