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副总工程师李健军介绍了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环境监测如何发挥作用,下一步在中国实现低碳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的工作是怎样的,谢谢。
柏仇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现在,“碳达峰”、“碳中和”是热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大全球性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根源、起源和过程的特点。“污染减排、碳减排”的规划、部署、推进和评估是“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也对监测系统的及时后续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部门在碳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第一,环境浓度监测。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其中一些能够实时监测CO2和CH4。一些省份在城市范围内开展了温室气体监测试点。二是点源排放监测。电力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现有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并与核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第三,遥感监测。对于CO2、CH4等温室气体,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碳排放反演等业务遥感监测评估能力。
为了积极应对碳峰化和碳中和对监测的新需求,我们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了碳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总体原则是:以服务支持碳排放核算为基本定位,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综合设计,重点推进,科研先行,业务融合。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碳监测评价体系基本建立,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源和碳汇评估技术和方法基本成熟。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研究制定碳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准备开展三个试点项目。
一是试点排放源监测。鼓励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能源和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加快技术标准研发与监测结果对比,探索计量结果在企业排放核算与交易、减排监管等方面的应用。上周,我们举办了十大行业和重点企业试点论坛,加快相关工作。
二是重点城市监测试点。结合现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基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试点监测,建立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
第三,区域监测试点。推动国家大气背景站温室气体监测设施升级,通过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相结合,提高区域和背景尺度的温室气体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