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技术和资本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机器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似乎正在成为其应用的真实写照。随着陆地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的出现和兴起,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不同领域的能力。
其中,水下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可以在水下移动的机器人,也被称为“水下无人机”。它可以在人类无法到达的水下世界发挥作用,就像无人机展示的空中价值一样。如今,随着在危险地区军事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水下机器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下机器人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科研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用自行研制的潜水器在西班牙回收了一枚氢弹。自此,水下机器人的军事应用价值受到各国的重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人遥控潜水器在海洋调查和油田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科研价值。
近几十年来,我国加入了水下机器人研发的行列,军事科研活动也成为我国检验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2003年,中国进行第二次北极考察时,应用了“海极”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此后,2008年至2014年,我国利用新型水下机器人(ARV),先后完成了5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1月7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队再次完成无人自主潜水器探测南极海洋环境试验。同时,2021年10月7日,我们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也顺利完成了第12次北极科学研究。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南水北调”,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各种军事科研活动的必需品。
不过,虽然目前水下机器人的军事和科研价值突出,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应该类似于无人机,消费市场是更广阔的水下机器人蓝海。
对于许多水下机器人公司来说,已经出现了四种消费应用:
一、水产养殖。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水产养殖面积到2017年已超过800万公顷,总产量近6700万吨,渔业规模非常大。目前大部分养殖模式依赖人工,导致养殖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放渔民的养殖,促进海洋渔业的产业化。
二、城市管道的清洗。对于我国城市管道来说,由于建设时间长、日常应用量大,往往面临堵塞或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严重下降,很多城市都经历了内涝等次生灾害。然而,用水下机器人代替人工检查、定位、清洁和维护,将有效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城市疾病。
三、清理水下船体。水下机器人除了在渔业和城市中的应用外,还可以用于船体清洁检测,可以检测到船底的油污和浮游生物,然后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和清洁,大大节省了人力、时间和成本。
四、个人娱乐消费。娱乐方面,随着潜水、水下摄影、影视娱乐等逐渐兴起。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工具,水下机器人将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水下机器人企业正在构建大规模的商业市场,无数资本不断涌入,提供关键而重要的支撑。
在此背景下,加上2020年新基建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相关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发展前景和潜力无限。然而,实现蓝色海洋及其潜力并不容易。水下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想要打入消费市场,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比如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市场环境不完善,产品贵。行业要想真正打开消费层面的大门,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从技术和人才入手,突破成本限制,完善产品功能,升级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入手,加强研发应用引导,提供相应的红利支持,营造健康的商业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如今水下机器人正处于爬坡的重要阶段,企业和行业能否把握住风口,取决于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