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11月19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优质粮食工程方案出炉,仪器仪表迎“新蓝海”。
“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简单来说: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向来是关切国计民生的大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丰产。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582万吨,连续多年大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在“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质”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方面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则天下安”。为确保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11月19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赋能粮食安全,而在这六大方案中,仪器仪表可少不了。
首先,《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力争政府储备基本实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提升清理净粮能力、推动粮仓分类分级。
使传统的储粮仓升级为控温成品粮仓,传感器技术少不了,通过应用传感器技术等形成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对粮食储藏的环境条件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详细来讲,在粮仓内安装气体传感器实时检测仓内气体的浓度:通过磷化氢气体传感器,可以在熏蒸期间实时检测磷化氢气体的浓度;通过氧气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仓内氧气浓度,为低温低氧储藏提供依据,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等。
因此,积极应用传感器技术,从原来单一的粮温检测向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气体等多参数多功能在线粮情测控转变,加强粮情数据的多样化、自动化采集和中长期积累。加大绿色储粮领域重点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绿色仓储技术。
其次,《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粮油标准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追溯标签标识制度和追溯管理办法“一平台两体系三制度”基本建立,实现“好粮油”产品责任主体、产品流向、检验检测、监督抽查等信息可追溯和查询,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和绿色优质、营养健康。
其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实现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信息化,进一步提高检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及时性,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做好与国家及省级平台的对接,确保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再者,《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产后各环节减损降耗,进一步制定完善节粮减损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爱粮节粮、科学减损宣传教育,使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效更加显著。
其可综合应用智能气调、智能通风、传感器、射频识别等多项技术,并且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节粮减损,让粮食更加优质、绿色、安全。另外,推动粮食减损物流装备升级,降低粮食流通转运破碎率,探索短途粮食物流减损技术,推进粮食物流标准化。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优化物流线路,降低运输周期。
另外,保障粮食安全,检测较为重要,据了解,粮食检测项目数量众多,包括色泽、粘度、比重等感官指标,pH值、湿度、过氧化值、密度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农残、重金属等食品安全项目,以及营养价值分析、成分含量检测等,食品检测离不开各类检测、分析仪器。
在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配备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大米食味计、面筋测定系统等仪器设备,能开展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植物油、大米等品类的质量、重金属、农残残留、真菌毒素等项目检测,保证入库粮食的品质。得益《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检测分析仪器行业迎来了一场“盛宴”。
不难看出,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仪器仪表少不了,其在各个方面来护卫粮食安全,仪器仪表迎“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