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搜救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上旅游、海洋经济等涉海、涉水活动日益增多,水上搜救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愈发密切。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水上搜救中的应用,实现水上搜救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眼未来,以科技创新,提升水上搜救综合能力,以智能化装备应用,助力水上搜救工作长足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方向。
效率低风险大传统搜救难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保障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
在任务执行层面,传统水上搜救工作,正面临如下问题:
1、人力搜救、效率低下。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由于水上搜救装备匮乏,当出现事故灾害时经常使用人海战术。比较突出的是夜晚在周围光线弱的水域,搜救队伍使用传统救生艇或者冲锋舟,打着照明灯在水面上搜寻,效率低下。特别是遇到水情复杂、风急浪大、黑夜雾霾等恶劣环境,救援工作不仅面临巨大挑战,搜救人员也承担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2、装备老旧、工作受限。在收到搜救命令时,一些地方的搜救船船龄老、航速低,搜救途中耽误宝贵时间,极易错过救援“窗口期”。同时,部分失事船舶丧失有效的导航定位及通讯功能,报警时难以准确表达失事地点,不少执行任务的搜救船,本身也装备老旧,缺乏自动化、智能化搜救设备,导致搜救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应用无人艇开启水上搜救“智慧时代”
无人艇也称水面机器人,具有自主规划、自主航行能力,无人艇配备先进的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通信系统和救援系统,可以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搜索、救助、探测等多种任务。
无人艇可实现快速到达、快速搜索、快速救助的功能,并防止传统救援手段可能造成的二次事故伤害。无人艇可满足水上应急事故搜救处置工作需求,替代传统人力救援模式,使大部分搜救环节无人化,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其具备以下优势:
1、快速响应。接到救援命令,无人艇可快速机动、“零延迟”响应,无需等候人员调配,直接奔赴搜救现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同时将现场情况实时回传基站和指挥中心,为远程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2、多编队、地毯式智慧搜救。对于位置模糊、距离分散的失事地点,可利用多艘无人艇,编队后开展地毯式搜索,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同时,无人艇可比对相似失事案例,并结合水流流向等已知信息,对搜救地点进行敏感区分析,规划更优的搜救路径。
3、高精尖设备、精准搜寻。对比低效的传统人力搜救,无人艇可通过搭载的激光雷达、光电吊舱、红外探测等先进设备,完成全时段、全天候的自动搜寻生命迹象,有效提升搜救成功率。
4、同步抛投救援设施,提升存活率。一旦发现落水者,无人艇可快速靠近落水者,对其喊话引导,并立即抛放救生筏、救生圈、救生床等救生设备,将落水者带离险境。在极其恶劣环境下,无人艇可有效保护人员生命。
推进新型基础建设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发现得快、搜救得准、保障得稳”。应用无人艇开展水上搜救工作,能有效适应情况复杂的水上搜救需求,实现快速应急搜救保障能力,是推进水上搜救领域新型基础建设、加快水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
整体而言,无人艇让水上搜救工作,告别“搜寻靠喊、救人靠胆”的传统模式,是提升水上搜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建立区域一体化管理格局、维护人民群众水上交通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水上交通治理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