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治理、还是生物多样性问题,都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
尤其是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那么,这究竟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呢?
近日,一支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和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团队就针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地球上 200 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7.5%-13%;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因此,专家们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而且不同于前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这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尽管,从适者生存的角度来说,由于自然选择的关系,广义上濒危物种是一种很难避免的情况。但是从狭义上来说,濒危物种更多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物种数量骤减的情况,而这种狭义上的濒危物种一旦出现,背后伴随的往往是一块区域生态系统的崩坏。而我们一般说的濒危物种中大部分都属于狭义的,也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涉及物种濒危乃至物种灭绝的人类活动有很多,较为直接的莫过于乱砍滥伐导致濒危植物消失、违法狩猎滥猎动物导致动物灭绝……而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则是借鉴导致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不少动物出现物种濒危状况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失去了合适的生活环境,或者生物链上出现了断层。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大众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环节。而环境保护本身有涉及到许多方面,像是大气环境监测、土壤检测与去富营养化、水质多参数检测、海洋微塑料监测等等。涉及的项目多了,方法自然也多了,光一个大气环境监测,涉及到的设备就包括硫化物检测仪、氮氧化物检测仪、激光粒度仪……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来讲科学仪器是目前环境治理主要的助力。
而提到和环境有关的科学仪器,有几样通用分析仪器就很难不被提及,例如气质联用仪、荧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这些仪器如今在环境检测与监测上经常被使用,并且还涉及污染物分析以及相关环境治理项目的推进工作中。
但总体上来说,在众多科学仪器的帮助下,环境治理的工作还是向着利好方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