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
  • 手机端
24小时销售热线 18600464353
新闻资讯 News
最新新闻 / News More
1
2024 - 08 - 07
雷达料位计在电厂中的应用∵火力发电厂原料仓(煤灰)高粉尘和液位计水汽的凝结现象。一直是物/液位测量的重大难题,本文主要详细阐述了RBRDZB-71-6-C雷达料位计针对这一复杂工况提出了解决方案。一.说明我国是个产煤大国,以煤炭为原料的行业比较多。如煤化工,煤制油,煤发电,其中煤发电的主要燃料就是煤,在电厂发电过程中是由煤燃烧水冷壁带动汽轮机发电,最终水变成高温水。煤燃烧变成灰。∴发电厂中的煤水灰监测测量显得尤为重要。标志着发电的稳定性,保证火力电厂的稳定运行。为了提高电厂的发电效率,以及稳定的自动化运行水平,在生产过程中,煤/灰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高粉尘,水经过加热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凝结现象。给测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雷达料液位计RBRDZB-71-6-C可以根据现场的介质,软件自带增益功能,根据现场介质的介电常数系统自动调节。可以穿透高粉尘,以及在水蒸气凝结雷达天线的情况下,依然稳定运行。二.在选择电厂物液位传感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使用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传感器?接触型重锤料位、导波雷达。非接触型超声波、激光,雷达。都需要一些场景限制。如选择不当,要么维护量大。要么达不到测量效果。例如电厂中的料位测量煤、灰在输送过程中料面形状为不规则性,在进料卸料过程中料面形状为凹凸状并带有大量粉尘。重锤物位计测量。(属于间歇式测量)不间断的利用重锤上下接触测量,精度低,经常出现埋锤断缆现象,...
2
2021 - 05 - 28
2021年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副总工程师李健军介绍了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环境监测如何发挥作用,下一步在中国实现低碳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的工作是怎样的,谢谢。  柏仇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现在,“碳达峰”、“碳中和”是热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大全球性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根源、起源和过程的特点。“污染减排、碳减排”的规划、部署、推进和评估是“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也对监测系统的及时后续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部门在碳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第一,环境浓度监测。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其中一些能够实时监测CO2和CH4。一些省份在城市范围内开展了温室气体监测试点。二是点源排放监测。电力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现有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并与核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第三,遥感监测。对于CO2、CH4等温室气体,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碳排放反演等业务遥感监测评估能力。  为了积极应对碳峰化和碳中和对监测的新需求,我们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
3
2021 - 06 - 22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碳中和”、“碳达峰”战略提出后,钢铁行业作为中国碳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减少碳排放领域任重道远。而钢渣处理是针对炼钢产生的废渣进行二次利用,大钢、小钢、粒钢回炼钢有助于减少钢铁行业的耗材,从而减少碳排放。目前,钢渣沥青已成功应用于阳芒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效果良好。未来,利用钢渣修建道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钢渣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提高路面的吸水性和抗滑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环保政策下,我国钢渣处理规模不断扩大,钢渣综合利用不断增加。钢渣道路建设可以提高我国钢渣的利用率,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使我国尽快实现“碳达峰”。  1、我国钢渣产量随着粗钢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中国环保政策的压力下,中国钢铁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鞍钢、宝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钢渣处理厂,加大钢渣处理力度,开始改革钢渣处理方式,提高钢渣利用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粗钢产量将达到10.65亿吨,比2019年增长6.97%。根据工业固体废物网的数据,2018年我国钢渣产量约为1.39亿吨,占粗钢产量的15%。根据我国钢渣产量与粗钢产量的比例,预计2020年中国钢渣产量约为1.6亿吨。  2、钢渣沥青是钢渣下游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钢渣的下游应用包括钢渣水泥、钢渣沥青、农用肥料、烧结材料和废水处理。目前,根...
联系我们
北京精诚瑞博仪表有限公司
销售热线:400-6616-819
公司总机:010-53108563/65/68/69
总部传真:010-53108566
总部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创新路27号3号楼2层

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看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 2022-12-27
浏览人气: 331

最近两天,关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的新闻刷屏了。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对于这份文件的解读,大部分环保同行都关注到了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的部分,其中要求:


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建设促进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环保设施。


应该说,生态环保的内容能被纳入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本身就对环保产业是一个利好,释放出积极性的信号意义。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文件可以发现,这些提法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大部分都是以前曾经多次强调过的内容,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不过,“环保圈”也注意到,文件在其他地方还是有一些新鲜的提法,例如“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

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看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这意味着,未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


1 “推动5G技术等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


规划纲要关于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出现在第四章第十四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文件要求: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助力相关行业治理能力提升。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


这透露出一个信号:未来,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将成为一个方向。


通过对齐战略需求、识别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共同规划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应用架构蓝图与实施路径。2020年下半年,北控水务管理数字化规划项目组组织开展了三期业务能力共创研讨会,聚焦公司战略方向与业务现状、资管平台业务能力构建,集团高管团队、各中心及大区管理团队、业务条线骨干、共同探讨未来业务能力架构。


北控水务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能够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顶层设计,为企业指明前进方向,确定目标,涉及企业经营理念、组织构架、管理手段等多个层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2 “数字化将是未来五年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环保企业来讲有几方面的好处。


1、挖掘数据资产


在北控水务看来,数字化转型、构建平台型企业是基于战略迭代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轻资产转型的必由路径,也是未来环境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借助数字化转型,可以充分挖掘企业的数据资产价值,从企业自身需求和痛点出发,量体裁衣,从而发现新的业务价值点,助力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进而衍生出全新的数字化业务和商业模式,使数字化持续为企业赋能,实现良性循环。


对于北控来说,数字化对内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对外则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数字化转型将为北控水务实现管理万亿资产的战略目标赋能,以期为行业企业数字化进程带来更多示范意义。


2、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好处首先就是提高效率。通过数字化的工具,能够把企业的技术、产品、服务做到模块化、标准化,让交付变得更加容易,让执行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同时,通过数据的挖掘,再结合企业的管理、财务,并向前延伸,还可以优化前端的设计环节,把三维设计做得更精准,让供应链更清楚,预算更精确,让过程管理变得可视化、数字化。


3、满足客户需求


众所周知,环保产业是为管理者,尤其是政府提供服务的,而政府作为客户,对信息化、数字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在智慧环境、智慧城市管理等方面,政府客户都已经提出了很多的数字化诉求。这些诉求,也对环保企业提高了新的要求,因此环保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4、产业协同发展


环保产业发展到今天,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了,未来更需要从合作的角度来寻求发展,需要一些有情怀、有理念,能够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来合作,这就需要借助产业互联网的工具,打通不同企业的平台,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总之,维尔利董事长李月中表示,数字化将是未来五年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 环保产业数字化还存在哪些挑战?


在环保产业,智慧水务是数字化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不过,目前智慧水务的推进仍然较为迟缓,遇到一些阻力。“环保圈”此前也曾经总结过智慧水务的4大关键挑战——不够硬、不够深、不够广和不够准。


首先,不够硬


目前水务企业的智慧化升级多集中在数据化平台这类“软”智慧上,在需要与智能硬件结合的“智能化应用”层面,水务企业涉及较少,所以目前智慧水务的现状就是普遍“偏软”而“不够硬”。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数据可视化,打通数据孤岛本身就是实现整体智慧水务提升的前提,所以大家都在做;二是因为软件公司都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信息化升级的难度相对较小;第三则是由于这种信息化改造视觉冲击明显,项目成就感与可展示性也比较强。


但是,水链中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与硬件设施结合,没有“智能化应用”的支撑,数据化平台就无法与具体场景深入结合,控制平台与实际业务就容易变成上下两张皮。而要实现“智能化应用”,就必须有大量智能硬件的支持,因此“硬智慧”是智慧水务继续发展的基础。

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看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不够深


目前,水务企业普遍反馈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软件公司对水业务理解不够,因为对业务吃得不透,软件公司容易简单平移互联网行业的中台思路,这样后期就会出平台与业务脱节或者不匹配的问题,导致设计出的信息化平台无法有效帮助自己管控业务。因此,水务企业对数据化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软件公司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耐心,更加深刻地理解具体业务,只有这样的双向奔赴,才能解决理解“不够深”这个关键挑战。


第三,不够广


在“智能化应用”层面,目前水务企业的发力集中在供排水领域,而对于比如“智慧加药”、“智慧曝气”、“水质预测”等水处理环节涉及较少,也就是智慧水务应用领域还比较窄,“不够广”。


“不够广”与“不够硬”既有重合也有区别,“不够硬”主要是因为智能硬件的缺乏,而“不够广”除了因为智能硬件的限制之外,也是由于需要将AI技术与水处理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样的结合,有很高的技术难度。虽然很难,但是如果想要持续提升智慧水务的水平,就必须直面“不够广”的挑战。


最后,不够准


“数据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错误数据,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只有“数据准确”,才能让基于数据做判断的系统,给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数据准确”是“智慧水务”的基础。


造成数据不准的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基层技术人员对数据不重视,在采集与上传时敷衍马虎,导致数据失真;二是受限于底层硬件的性能。


对于第一种原因造成的数据“不够准”,需要通过提升管理,提升整个企业对数据化的认知来解决;对于第二种,则只能通过技术更新,从硬件本身进行提升。


其实,智慧水务遇到的这4大挑战,也是整个环保产业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值得所有环保企业借鉴。再好的数字化技术,也必须要与环保产业的实际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发挥作用。我们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刚脱离管理落伍的窠臼,就又掉进“伪数字化”的坑里。就像规划纲要里说的,只有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生态环保的“深度融合”,才是我们的目标。

推荐新闻

网站导航

在线留言

  • 姓名:
  • 电话:
  • 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创新路27号3  号楼2层

咨询电话:010-53108563/65/68/69
企业邮箱:jingchengruibo@163.com
服务热线:18600464353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浏览手机端
Copyright ©2018 - 2021 北京精诚瑞博仪表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返回顶部
X
5

电话号码管理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6

微信公众号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