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2022年农村供水的表现可谓亮眼,有不少目标都提前完成。投资力度比去年翻倍,规模化供水工程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重点闪亮登场,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稳步实施,标准化工作隆重开启……本文挑选了今年的重大进展与读者分享,也穿插了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做法,还包括具体的策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1.今年农村供水工程投资近千亿元
资金问题一直是同行们最关心的焦点。截至2022年12月初,各地已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993亿元,其中地方专项债券和各级政府性基金占62.4%,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占37.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符合当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大方向。而在2021年,全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的金额为525.02亿元,今年的投资力度同去年相比,几乎翻倍。同时,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累计完成的农村供水工程投资大概在4667亿元,年均400——500亿元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水平。由此可见,今年的投资力度确实十分突出。
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和细化。今年4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通知,对巩固农村供水工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作出部署,明确中央财政促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可用于补齐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的支持力度。二是部署驱动的力量不断加强。水利部将把《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和省,落实到项目,明确节点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指导各地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和年度投资计划的落实,争取早完工、早受益。三是通过横向比较,加强监督指导。水利部定期通报投资完成和建设进展情况,对进展缓慢的省份实行“一对一”联系督导,到现场实地调研指导,帮助协调疏通堵点问题,特别是分析解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快项目建设。
除建设投资外,在维修养护方面,截至今年年中,水利部会同财政部下达的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为适宜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布局,实现从“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的转变,未来几年,农村供水建设投资依旧会保持在高位。但中央的补助未必会持续增加,更多需要地方配套。如果某地财政属于收入捉襟见肘而开支却与日俱增的情况,多渠道的资金筹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依然是重中之重,包括财政涉农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土地出让收益、社会资本等等,都需要充分运用。
在农村供水创新投融资机制上,福建省的经验值得借鉴。福建是全国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最快、投入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十四五”推进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投资约为500多亿元。高投资离不开有力的融资组合拳。福建以市县为单元打捆城乡供水项目,创新实行了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具体采取了“政府主导、债贷融合”的方式,即30%为政府补助项目资本金,70%为地方专项债和银行贷款。对于专项债和政策性贷款的充分运用,使得利率更有优势。
2. 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56%
由于农村供水点多,工程整体规模小,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运行管理,仅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来衡量农村供水安全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国家政策文件和新闻发布会上,往往会有“大型供水工程服务的农村人口比例”、“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服务的农村人口比例”、“水费收缴率”等指标来评价某一地区农村供水的实际情况和运行效率。其中,大型供水工程所服务的人口比例成为“十四五”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近900万个,大部分是中小型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但大型供水工程(城市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和千吨万人工程)比重很低,为农村人口服务的比重不高。2022年8月,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从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转型升级、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快大型供水工程建设。
关于如何提高大型供水工程服务的人口比例,有几个角度可供参考:一是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将目标分解到市县,细化到年度,指导和督促地方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二是精打细算需求,优化布局。根据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以县为单位,综合考虑农村人居环境、改厕、旅游和二三产业发展等用水需求,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这样,新建或改建的大型供水工程就可以尽可能覆盖更多类型和层次的用水需求,相应地,服务人口的比例也可以提高。三是稳定水源,扩大范围。女人无米之炊难,稳定的水源保障是大型供水工程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托大水源,并入大管网,实行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其他地区因地制宜改造或新建农村供水工程,扩大大型供水工程服务范围。
截至2022年12月初,已完成农村大型供水工程1852项,大型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56%,比年度目标提高2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成绩和趋势,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末60%的目标。
3. 农村供水信息化“三算”“四预”加速推进
与城市供水相比,农村供水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滞后。然而,农村供水的分散性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不仅有助于实现远程监管和调度,还有助于加强农村供水的稳定运行。尽管面临信息采集条件不足、资金相对不足等诸多挑战,但近年来农业水利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大量关注和投入。
2022年8月,灌排发展中心在河南郑州召开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寻找解决难点痛点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知道,“十四五”期间,提高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完善“水利部、省、市、县”四级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创建“全国农村供水管理地图”。据会上交流,水利部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已上线,进一步精简指标,优化算法,兼顾水源、供水范围等多种关键指标,加快大型供水工程覆盖和千人供水工程位置图。
今年农村供水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智能水利和数字双河流域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三算”“四测”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实施。“三算”是指计算能力、数据和算法,分别对应智能基础设施、数字背板、模型和知识平台。“四预测”是指预测、预警、预演、预案,是业务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基于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在感知层、系统层和应用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还是以数据指标的可视化和统计分析为主,深入应用才刚刚起步,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加强智能服务的挖掘和应用,服务于农村供水的各种场景。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大多规模较小,地处偏远、野外,抗风险能力不足。因此,“四个预期”体系的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农村供水设施的韧性,有利于长期持续稳定运行。
具体来说,预报主要依靠气象水文预报结果,建立山洪、泥石流、干旱、寒潮、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对农村供水的影响预报。未来的重点将是对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演变趋势的控制。包括发生概率大的精准预警和需要注意的提示性预警,如部分设备故障、停电、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对供水工程和供水本身影响的预警。在预测预警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事故主题的演练。该计划是基于预览结果的最佳响应计划。下一步,总体思路仍是以数据、算法、计算能力建设为支撑,以数字场景、智能仿真、精准决策为路径,加快建设,不断完善具有强大“四个预期”功能的业务应用系统,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4. 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重点鲜明
水质方面,今年的一大重点是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发布,农村水质标准向城镇看齐,对于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供水只有4项指标在条件受限时可以放宽。同时,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强化,强调千人以上供水工程中净化和消毒设施的配备,无疑给许多技术应用带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2022年10月,水利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联合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提升农村供水质量保障水平。政策明确,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1000人以上的供水工程将按要求全面配备净化消毒设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将实现水质检测全覆盖,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水质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当地县域供水水质水平。
从目标中,我们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词“巡视检查”。事实上,早在年初发布的《2022年农村水利水电工作要点》就提到了“完善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巡查制度和千吨水厂日巡查制度。”过去农村供水常见的三级监测检测体系由“乡镇水厂自检、单村水站检测、主管部门抽检”组成,这就体现了大型供水工程与分散/小型供水工程在水质检测上的区别。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监测检测的资金和资源,大小水厂的水质检测实施和监管并不到位。笔者建议从“资源统筹”和“分类分级”两个层面推进解决。
在资源统筹方面,可以依托较大的水厂实验室或水质监测检测机构,设立区域水质监测中心,覆盖周边水质检测需求,开展水质检测,降低水质检测费用,提高农村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和效率。在分类上,建议以县为单位,对不同规模的供水工程应用差异化管理思路,细化水质检测指标、检测要求和检测频率。
5. 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式启动
农村供水区域差异大,供水条件不同,技术参差不齐;受政策、经济、需求等因素影响,农村供水长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对管理体制和技术体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显然,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不可复制性带来了规范化管理的难度。但正因为困难,规范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突出。标准化管理可以弥补专业维护人员的不足,提高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效率,保证农村供水工程持续稳定运行。努力克服困难是值得的。
2022年11月,水利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通知》,正式开启了规范化管理之路。具体思路是:从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管理实施、做好标准化管理评价等方面入手。根据不同的水源类型、工程规模等。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分类有序推进规范化管理。
在未来目标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预期:2025年底前,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面标准化;千人供水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到2030年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全面标准化。
标准化的推进离不开标准本身的制定。一是明确农村供水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底线标准,制定强制性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制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供水工程维护定额和人员配备标准,使维护经费有据可依,计费标准有据可查。
此外,规范化管理的完善与水价机制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供水工程的有序管理带来了良好稳定的运行。用户享受到更加稳定优质的供水服务后,水费收缴率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