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多地区陆续进入汛期,各地“雨水”似潮涨,水位创新高。连续强降雨天气除了对人们出行活动等造成不便外,还带来了一大串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迫使饮用水水源被动面临水质安全性的考验。
有公开资料显示,暴雨天气或将携粪便、污水、垃圾、污泥进入饮用水管网,导致饮用水水源产生被污染风险。若不慎接触或饮用了这些污染水源,则可能导致腹泻、菌痢、甲肝等不同的传染病发生。
饮用水安全不得不重视,那么,饮用水系统在暴雨突袭下,如何确保饮水安全?
据悉,防汛期内的饮用水卫生要求是防止灾区介水传染病爆发流行,防止化学污染引起急慢性中毒,保护灾民身体健康。并且应该尽可能执行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污染严重的水源,饮水中的余氯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0.7mg/L。
5月末,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2022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便提出凡涉及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及可能造成跨省污染的突发水污染事件,要做好报告、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饮用水安全问题直面汛期考验的,管网是担负责任的重要一员。雨水不断冲刷侵袭,受损管网可能就会令污染物质有机可乘。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管网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系统化、智慧化都是管网亟待加强的几大方面。从解决管网问题提升饮水安全有了合理性。
不过,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不能仅依赖于管网,水质监管与自动监测等内容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成了我国目前饮用水水源较为安全的环境。
龙游开展了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努力实现农村居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长沙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加强供水单位监督检查,进一步确保汛期饮水安全;邯郸建立健全水质检测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力护饮用水安全……
各地饮水安全保障力度逐渐加强,水源“安全阀”正被拧紧!